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機關介紹 > 認識大里 > 地理環境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地理位置

本區為臺中市人口數排名第三大區,僅次於北屯區及西屯區,地理位置:北接南區,南臨霧峰區,東毗太平區,西與烏日區相隔為界,全市面積計為28.8758平方公里,總人口數已超過20萬人。

 

 

  位居臺灣中部臺中盆地之東南端,為平原盆地區和山麓帶坡地之接壤地區,東邊有霧峰山地(又稱埤頭山地),南界草湖溪,全市地形平坦,東北稍高,西南略低,大部分可做農耕利用,平地主種水稻,少數山坡地栽種果樹或旱作物,物產豐饒。

 

 

  本區行政區域圖結合早期原縣轄市選區型式,仍保留原代表選舉區域,供各位瀏覽者參考,並寓有懷舊之情。

 

 

大里區行政區域圖

 

 

註:上圖的大里區行政區域圖中,綠色的樹王里、新里里、國光里、大里里、大元里及夏田里為第一選區;橘色的祥興里、日新里、大明里、永隆里、東興里、西榮里、內新里、長榮里及中新里為第二選區;藍色的東昇里、立仁里、新仁里及立德里為第三選區;紅色的仁化里、仁德里、金城里、瑞城里、塗城里及健民里為第四選區;紫色的東湖里及西湖里為第五選區。

 

 

大里里沿革

 

 

大里里與新里里原名大里杙,日治時期同稱大里庄,居民以來自中國福建漳州的林姓為主。乾隆年間大里杙已有住戶4000餘人,當時商行林立,盛極一時,所以有「一府、二鹿、三艋胛、四諸羅、五竹塹、六大里杙」的說法。 大里庄在日治時期原有四保,大里里屬一、三保,新里里則是第四保,居民多半住在中興大排北邊即大里街一帶,再逐漸的向外擴展,「瓦窯子」位在大里里西邊,清領時期以燒琉璃瓦著名,傳說因為當地的土質很好,燒出來的瓦呈現金黃色,因此大多上貢朝廷使用,後來害怕往後無法燒出同樣的琉璃瓦而遭罪,所以將瓦窯停掉。另外大里里則仍存有清領中期即建築的大里老街,大里街走過三百多年的歷史,目前仍是傳統市集的集散地,每天人潮擁擠。但因部分建築物年久失修,區公所已爭取內政部營建署納入城鄉新風貌的改造計畫中,希望重拾歷史軌跡,勾勒文化古蹟的古樸風貌,並賦予新的生命,可拭目以待。 本里與新里里原本是以福興宮前的大里路為界,但是目前福興宮前的道路已改名為福興街,以北是新里里,以西為大里里。主要道路包括:大里路、大里街、大衛路、東里路、爽文路及瓦路等,交通便捷,近年來人口激增,工商業發達,已成為大里市重要的一環。

 

 

新里里沿革

 

 

大里區舊名為「大里杙」,大里杙區域包括頂田寮、下田寮、瓦窯仔、舊街等舊聚落,範圍大約涵蓋現今的新里里與大里里兩里,在清領時期舊地名稱為藍興堡大里杙街,日治時期也沿用舊名,一九四五年二戰後,分為新里村與大里村兩村,民國八十二年大里鄉改制為大里市,再改為新里里。新里里發展甚早,目前機關方面有區公所、區農會、戶政事務所、大里分駐所、國光分駐所。 學校方面則有大里國小舊名「大里杙公學校」,大正七年(1918年)成立迄今已有九十多年歷史了。 公園方面則有進士公園、滿庭芳公園、爽文公園、環保公園。 古蹟方面則有林允卿進士墓、福興宮、七將軍廟、三興宮。 地方福德正神廟則有上田福德祠、下田寮福德祠、大新福德祠、舊街福德祠、每個廟香火都非常鼎盛、這是新里里與別的里不同的特色、還有基督教長老教會。在大里路與大新街口紅綠燈旁,也就是區公所東邊,有領導天地會反抗清廷的義士林爽文的故居遺址,但早已毀滅殆盡。 本里德芳路二段以北,為大里區二期重劃之新興社區,公共設施完善、銀行、餐廳、住宅林立,外來人口遽增,對本里人文特色均陌生、借此簡介使里民對新里里環境能更了解、也希望能拉近舊社區與新社區里民的距離、本里辦公處會秉持提昇里民生活品質、促進里民交流互動、建立美好鄰里關係並幫助弱勢居民、共同打造新里里的幸福社區。

 

 

樹王里沿革

 

 

清領時期樹王里屬藍興堡,舊名「涼傘樹」,範圍包括今樹王里、祥興里、東興里、永隆里、大明里。早期居民主要為福建漳州人,以林姓為主,約佔樹王里八成左右,後來因外來人口增多,比例明顯下降。 樹王里有三寶即「樹王公」、「萬安宮」、「水雍菜」,分述如下: 一、樹王公:位於大里里與樹王里交界處,東興路633巷201號。傳說清領時期,嘉慶君曾在此樹下遇匪徒襲,幸得由樹上所降下之紅衣武士相救而脫險,因此乾隆皇帝敕封此樹為樹王公。 二、萬安宮:是大里歷史最久的廟宇,位於本里萬安路78號,供奉主神為北極玄天上帝,創建於乾隆年間,曾於民國六十二年重建。主神誕辰為農曆三月初三;九月八日為修廟紀念日。本宮每年均會到松柏坑受天宮、梅山玉虛宮及後龍北極宮進香。 三、水雍菜:為本里特產,並經由政府吉園圃所認可,大約在民國四十七年間開始種植,目前種植面積約15公頃。 本里另有福德祠(近福德路與文心南路口)、涼傘樹萬靈祠(近中投公路與東興路口,因附近為公墓,原鄉公所於該處設置二個六角亭供人休息,施工過程挖出一堆無主枯骨,安置於)等香火通明、佑黎庶民之廟宇。 本里公共設施及建築為:簡易自來水廠、第二公墓(已關閉禁葬)、樹王社區活動中心、中投樹王段橋下、樹王公景觀綠美化及旱溪旁植物園區等設施。 主要學區為:樹王托兒所、大里國小、永隆國小、爽文國中、市立大里高中、僑泰高中。

 

 

國光里沿革

 

 

本里於民國九十一年大里行政區域調整時劃分成立,包括原大里里、新里里、東興里及西榮里等部份行政區域,因位於國光路東邊,且以國光路為主要交通要道,故取名「國光里」,第一任里長迄今為魏益川先生。轄區面積0.5215平方公里,轄20個鄰,戶數約2100戶,人口數約7000人。 本里位於臺中市大里區的重劃區內,居民以從事工商業為主,較屬都市型態。轄區內有大里區最高學府國立大里高中、臺灣自來水公司、大里區運動公園、大新兒童公園、國光花市及仁愛醫院等,交通便利,公共設施完善。 國光里劃分成立已九年餘,承蒙市政府、區公所支持與里內鄉親配合,使本里各項建設與事務都能順利推展,但里政繁瑣,期盼鄉親繼續給予指導及鼓勵,共同為建設美好國光里來努力。

 

 

夏田里沿革

 

 

夏田里舊名「詹厝園」,起因於早年有許多詹姓的人在此定居,形成聚落而得名。又當時整個地區被溪流包圍,河流改道頻仍,農人種稻不易,所以大多種植甘薯、花生,因此人們稱此地為「詹厝園」,而非「詹厝田」。多年來河流因泥沙淤積,河道成為一塊塊的良田,因而終戰後由村里幹事提議改名為「夏田」。 終戰前的詹厝園有兩大聚落,一個在本里西方稱為「十股」,另一個叫「竹圍」在今活動中心附近,因為早期的住家外圍都種植刺竹以防盜,所以稱此聚落為「竹圍」。居民也由竹圍巷一帶開始聚集再向外擴張,目前這裡是本里人口最集中之地。 本里與其他各里不同之處,在於農地面積廣,農業人口佔多數,工業方面以國中路一帶開發最早,以木器、醬油加工為主,之後在十股巷尾有小型鐵工廠。沿著大里溪岸〈元堤路〉,有數家砂石混凝土廠,早年以開採大里溪砂石為主,政府禁採後改以再製造建築混凝土為業。 本里北與大里里相鄰,東接大元里,西邊是烏日區,隔著大里溪以南則與霧峰區遙遙相望。主要道路包括,國中路、夏田路、頂厝路、元堤路,中投快速道路等。

 

 

大元里沿革

 

 

大元里從前稱做「大突寮」。其由來是因為此地在清領時期,是原住民與漢人的衝突最劇烈之地,因此,取此地名有「大衝突」之意而得名。二戰後,村民覺得名稱不雅,因此由村長林西庚更名為大元村。 大元里在早期以林為大姓,多數來自福建漳州一帶;日治時期,有自苗栗遷來的吳姓家族屬客家人。近年來由於外移人口激增,目前已無顯著以姓氏或籍貫聚集的現象。主要道路有大元路、內元路、夏元路、國中路、大衛路、國光路及中興路等。居民往臺中市區多走國光路或中興路,而大里橋連接東湖、西湖里,對於通往霧峰的交通,亦增加不少便利。中興路上有臺汽、臺中及仁友客運通行。 本地農業已不多,僅在大里國中附近有農地耕種,里內的居民多數在工廠上班或自營小型加工廠。目前中興路以西大致上為工業區、以東為住宅區。 大元里有參處福德祠,分別位於大元路、國中路及夏元路,供奉福德正神。另有將軍祠(大衛路),供奉當年因與原住民衝突,而不幸罹難的人士。祭祀活動由里辦公處或各委員會負責舉辦,福德祠在三月初六拜媽祖,以擲筊的方式選出爐主將媽祖迎回供奉,十月十五日拜三官大帝,這兩個日子是此地較大的祭典日期,平時初二、十六居民都會拜士地公祈求平安。

 

 

永隆里沿革

 

 

清領時期光緒年間,本里為彰化縣藍興堡涼傘待轄區,至日治時期更改為臺中州大屯郡涼傘樹(土名東勢尾)。二戰後民國三十五年重編為大里鄉鷺村,至民國五十九年七月十六日因行政區域劃分,將鷺村擴編為祥鷺及東興二村。「東興村」其意為東方新興之村。民國八十二年,大里鄉改制後,即為現在的東興里。 民國九十一年二月四日由於人口過度密集,而實施里鄰劃分,並重新調整為東興、大明、永隆三里,其中本里係以「永遠興隆」之意而取名為「永隆里」。 本里為第二期重劃之新興社區,緊鄰臺中市,里內住宅林立、道路寬敞、交通便利,商業繁榮。本里公共設施與機構有:一、公園四座【 1.運動公園2.國光公園3.永明公園〈 永隆三街〉4.兒童公園〈大明路〉。】二、大型停車場一座〈永隆七街〉。三、大里區農會國光分行。四、永隆國小。五、爽文國中。六、永隆里活動中心。 本里祭典為農曆三月八日迎媽祖,十月十五日謝平安。在永隆六街82號附近,供奉有福德祠一座,供里民參拜祈福,為精神信仰中心。 本里堅定抱持永續經營之理念,以加強環保維護及地方建設,目前里內環保義工隊已成立,每月定期執行環境清掃與辦理資源回收活動,期盼里民同心協力,共同為社區之建設、里民之福祉來努力。

 

 

祥興里沿革

 

 

位於大里區最北端,於日治時期東半部屬於「內新庄」,西半部屬於「涼傘樹庄」,(日治末期因為白鷺鷥聚集而被稱為「鳥竹圍」),於戰後初期稱為「鷺村」,民國五十九年分出「東興村」,村名也改為「祥鷺村」,但因「祥鷺」二字與台語「尚魯(最差)」諧音,民國八十二年鄉改制為市時,當時的里長陳朝火先生經過里民大會議決改名為「祥興里」,即取「最興盛」的諧音。 本里農地很少,主要是民國四十八年八七水災之後,將農地沖毀,無法耕作,於是變更為住宅區。 本里無學校,中興路上南門橋邊有臺中縣槌球協會及休閒中心。 本里位於中興路南門橋的祥賢宮,主要奉祀奉保生大帝與媽祖,東門福德祠位於本里東北邊巷子內,鷺村橋旁有鷺村福德祠,吉善二街有吉善福德祠。 南門橋下有一處水泉非常清澈,形成一條小溪,是附近居民的洗衣澗,目前仍存在。

 

 

日新里沿革

 

 

本里原稱「彎歌埤仔」,係因此地堤防狀如彎月。民國五十九年間由內新村劃分出來,因係新編地區,故取名為日新村。居民祖籍以福建漳州為多,主要姓氏,因大多由外地遷入,不以某特定姓氏為主。位於中興路與福大路口之何家莊,應該是最早來此定居的人家。本里之發展可追溯至民國四十七年,由正聲廣播電台附近開始繁榮,因霧峰住宅消費合作社在吉隆路興建勞工住宅,帶動此地的繁榮。然而據聞由於日新橋的興建,破壞了地理風水,而使此地漸漸沒落。

 

 

大明里沿革

 

 

涼傘樹庄是大里杙發展相當早的一個村落,舊轄包括舊庄、東勢尾、溪底、鳥竹圍,即今樹王、祥興、東興、永隆、大明五里,清領時期光緒十三年屬彰化縣藍興堡涼傘樹庄,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改為臺中廳大里杙區藍興堡涼傘樹庄,日治後期大正九年(1920年)再改制為臺中州大屯郡大里庄涼傘樹東勢尾,二戰後改屬臺中縣大屯區大里鄉鷺村,五十九年七月鷺村分隸為大里鄉祥鷺村與東興村,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改制為大里市東興里,九十一年二月里域重新調整劃分,以大明路以北為界,將東興里十四鄰及西榮里七鄰、祥興里三戶正式分隸屬大里市大明里。 舊地名東勢尾之由來,據地方耆老口述,位於涼傘樹庄東方一、二公里地勢較低處開墾,而引此為名。東勢尾土地公廟址本里東興路76 號,民眾虔誠敬仰之興盛福德正神,廟柱立書有「鷺跡歷由威風耀日,村民咸賴統氣山河」,廟壁上書有「青露黃花新節候,白雪紅樹舊山河」,更顯昔日鷺村風采。 本里北臨東區與祥興里以旱溪廢河道為界,以地圖形狀如同翹起拇指般。由於接近臺中市區,交通四通八達,人口增加快速,在里長與鄰長、地方人士積極爭取建設與全體里民共同努力下,本著「歡喜心、甘願做,做咱所愛、愛咱所做」,專職熱誠、服務精神,創造建設更美好的大明里。

 

 

東興里沿革

 

 

涼傘樹是大里區發展相當早的一個村落,舊轄包括舊庄、東勢、溪底及鳥竹圍,即今樹王、祥興、東興、永隆及大明等五里。 清領時期光緒年間,本里為彰化縣藍興堡涼傘樹庄,至日治時期名更改為臺中州大屯郡涼傘樹(土名東勢尾)。日治後期,因白鷺鷥聚集俗名「鳥仔圍」,故由當時保甲林啄如先生(林汝定之父)改為鷺村。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改屬臺中縣大屯區大里鄉鷺村,民國五十九年七月因行政區域劃分將鷺村擴編為臺中縣大里鄉祥鷺及東興二村。 「東興村」其意為東方新興之村,於民國五十九年七月因行政區域由鷺村擴編劃分而來,是為臺中縣大里鄉東興村。早期東興建村第一屆村長為林申欽先生(任期自五十九年起)第二、三、四屆村長為李松林先生,第五、六屆村長為賴建德先生(含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改制後第十四屆),第十五、十六、十七屆里長為黃大森先生(任期八十三年八月一九十五年八月),第十八屆里長(任期九十五年九月一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為陳進生先生。臺中縣市合併後第一屆直轄市東興里里長為陳進生先生〈任期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起〉。本里由於接近臺中市區,交通四通八達,人口增加快速,於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改制為大里市東興里,九十一年二月因行政區域劃分,除原東興里外,又增加了大明里與永隆里。本里工商業發達,高樓大廈林立,為位居本區要衝之精華區域,在里長及地方人士積極爭取建設,與全體里民共同努力配合下,本著專職熱誠、服務精神,積極建設更美好東興里。

 

 

西榮里沿革

 

 

本里在民國五十九年七月十六日由內新村分出來,第一任村長為陳義恭先生。由於外地人口的大量遷入,居民並不以某一各特定的出生地、姓氏為主,新仁路三段120號是此地最早興建的房屋,屋主是陳長壽先生。 當初由內新村劃分出來時,由於位於中興路之西方,而命名為「西榮里」。民國九十一年二月四日,因人口過度密集而實施里鄰調整,並重新劃分為現在的西榮、長榮兩里。 本里之德芳路原是糖廠的鐵道路,俗稱「車仔頭」,後為居民填平成一般道路,在未重劃前,最早是由此處開始形成社區,大多數的居民居住於東榮路以北、中興路與西榮路交界的地帶。民國四十五年後,此地有臺灣日報社、臺灣省農會的興建。都市重劃之後,目前人口最多的是在第一期重劃區中,最繁榮的地方是中興路,而新仁路有早市供居民購買飲食。 本里與東昇、日新、內新、中新及長榮等六個里共同祭祀新興宮(八媽廟)的媽祖,爐主亦由六里輪流擔任,十八庄迎媽祖是在農曆三月初九,與上述各里均同一日。 本里堅定抱持永續經營之理念,以加強環保維護及地方建設需要,期盼里民同心協力,共同為社區之建設、里民之福祉來努力。

 

 

長榮里沿革

 

 

本里沿自日治時代舊內新庄,後因人口增加,又分出西榮、日新二村。民國八十七年後學文雄擔任第十六屆西榮里長時,里內人口又超過17000多人,又經原大里市公所協調後,在民國九十一年二月四日正式劃出長榮里、西榮里。另444戶,配合東興里另成立一個大明里,咱長榮里的里名是鄰長會議通過命名的,也希望能夠長長久久的繁榮。

 

 

本里的信仰中心,也是舊內新庄的媽祖廟一新興宮為主,媽祖廟每年農曆元月十五日元宵節,舉行拜天公的典禮,都辦得非常莊嚴,農曆十月十五日謝天公的拜拜也很成功。本里過去到現在每年也有2次捐香油錢給媽祖廟,媽祖廟將這些香油錢,贊助本里老人會、急難救助、每年九九重陽節、本里65歲以上的老人每人也都贈送一份價值200元的禮品及每年農曆三月初九日上午八點,在本里做媽祖遶境活動,來保佑善男信女平安。本里大里公園內建有長榮里福德祠福德正神,初一、十五與平時都有很多里民來參拜,咱長榮里各種公共設施做得很完美。大里公園文雄擔任西榮里長時爭取改造,現在已是一個現代休閒好地方。綠園道每星期六清晨六點,里長帶領長榮里環保志工隊,在做清潔綠園道的工作。德芳兒童公園算是最美麗的公園,到了夏天草木需要大量水分,里長也都加入灑水的工作。這些都是要給咱長榮里民有更好的休閒活動空間。里內有八家金融機構,本里算是大里區的金融中心,各重要路口,里長不斷爭取裝設監視系統,里內現有人口3600戶計約12000人,是大里區第五大里,後學文雄創立長榮里、西榮里守望相助隊、長榮里環保志工隊、咱長榮里榮獲臺中縣市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三年社區治安評鑑第一名、全國社區治安評鑑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三年優等獎、九十九、一00年度連續二年榮獲全國標竿社區、舉辦全臺中縣市連續三年觀摩大會,在一00年七月三十日全市觀摩大會圓滿後向市政府警察局表明本里以後不再參加社區治安評鑑,以榮譽社區來輔導其他社區為宗旨。

 

 

內新里沿革

 

 

內新里在日治時期稱為二保,並且在當時已經稱為內新〈庄〉,二戰後改為內新村。民國八十二年大里升格為市,內新村也改為內新里。復因人口過度密集,於民國九十一年二月四日劃出中新里。 立人中學一帶,從前稱為「下竹圍」。稱為下竹圍的原因是從前人家,會在住宅外圍種植竹子當作籬笆,因此形成了一戶一個竹圍的情形。現在人口和商店集中於中興路二段的立人中學附近。 內新里的公共建設最有規模的屬兒童青少年服務中心,此外還有內新派出所、民眾服務站,金融機構有臺灣銀行、合作金庫銀行、郵局、大里區農會內新辦事處。

道路交通,橫向有內新街、新仁路二段、達明路、東榮路、新南路及益民路,縱向有中興路二段、新光路和元堤路。

內新里的公廟是新興宮〈現址在東昇里〉,起因為日新、西榮、長榮、東昇、中新及內新等六里,均原屬於內新,所以公廟都是同一個,祭典也同時在三月初九日舉行〈十八庄迎媽祖〉,而三月二十三日則是媽祖誕辰,當地組織「八媽會」籌備慶典時的各項活動,六個里的居民每年自由繳納丁口錢,並且由擲筊取得爐主的資格。

 

 

中新里沿革

 

 

中新里原屬內新里,在日治時期稱為二保,並且在當時已經稱為內新(庄),二戰後改為內新村。民國五十九年內新村分出東昇村、西榮村與日新村,主要姓氏由於近年來的外來人口增加,已經呈現多種姓氏的情形。至於最早的開墾者,由於年代久遠,已經不得而知了。

民國八十二年大里升格為市,內新村也改為內新里。因人口過度密集,民國九十一年二月四日實施里鄰行政區域調整,而自內新里劃分出來,新增設“中新里”。

立人中學一帶,從前稱為下竹圍。稱為下竹圍的原因是從前的人家,會在住宅外圍種植竹子當作籬笆,因此形成了一戶一個竹圍的情形。現在人口和商店集中於中興路二段和立人中學附近,居民購買生活必需品多數在大型賣場或傳統市場。

中新里的公廟是新興宮(現址在東昇里),因為日新、西榮、長榮、東昇、中新、內新六里原屬於內新,所以公廟都是同一個,祭典也同時在三月初九日舉行〈十八庄迎媽祖〉,而三月二十三日則是媽祖誕辰,當地組識「八媽會」籌備慶典時的各項活動,六個里的居民每年自由繳納丁口錢並且有擲筊取得爐主的資格。另位於新生路合歡福德宮是中新里里民信仰中心,供奉土地公婆,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土地公生,皆辦理福食、紅圓、點心,供民眾食用,祈求平安。

本里歷經921大地震重創,臺中王朝、奇蹟大樓全倒,多棟大樓半倒,造成嚴重傷亡損壞,居民大量外移,經濟不振,各項建設百廢待舉。祈望全體里民共同努力,建設一個健康活潑、祥和快樂的中新里,未來前景必定無可限量。

 

 

東昇里沿革

 

 

東昇與內新等里,清領時期為藍興堡內新庄,日治時期東昇屬於一保,內新則為二保,民國三十五年改為內新村,民國五十九年再劃分出內新村、東昇村、西榮村、日新村。八十二年大里鄉改制為大里市,東昇村亦更改為東昇里。東昇里的由來,因位於內新庄東方取名「東方日昇」的意思。

東昇里東隔大里溪與立仁里、太平區為鄰,西以鐵路街與日新里為界,南以東榮路一段與內新里為界,北以元堤路、鐵路街與東區為鄰,面積1.1275平方公里。

本里由於農地面積寬廣,居民大都以務農為主,民風淳樸、善良,近來由於工商業發達,住宅林立,中小企業陸續遷入設廠,交通便利,又緊臨臺中市區,具有相當發展潛力,相信在地方前輩、士紳及里民們的努力下,本著熱愛鄉里的情操,共同打拼,必定能創造一個祥和快樂,欣欣向榮之景象。

 

 

立仁里沿革

 

 

立仁里位於十九甲地區之西北方;十九甲地區原屬仁化村之一部,到了七十一年五月才以立仁路為界,劃分出立仁村與新仁村,至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升格為大里市立仁里,後因人口劇增,於民國九十一年二月行政區域整編,再由立新街為界,區劃出立德里。

本里面積0.4469平方公里,劃分為20個鄰,約有1560餘戶,現在總人數約5500人,本里西北方鄰大里溪,東以立仁路為界有新仁里,西有內新里,南為立德里,北則與東昇里為鄰;內新橋為十九甲通往大里市區之主要橋樑,也是曾經帶動十九甲經濟發展的主要橋樑,並有新仁路、立仁路、立新街、好來一街、好來三街、好來五街、好來六街及甲堤路等主要道路;立新國小、立新國中則為本里轄內的兩所學校;產業則以商業為主,工業次之;福德祠則為本里之信仰中心。

立仁是一個純樸善良的多元化社區,在全體里民的共同努力下,必能建立成和樂安祥,充滿活力的好所在。

 

 

立德里沿革

 

 

立德里原屬立仁里之一部分,後因人口的成長,於民國九十一年二月進行行政區域整編,沿立新街為界,以南區劃為立德里,並於九十一年村里長選舉中,選出葉清秀先生為第一任里長。

本里面積0.5926平方公里,劃分為30鄰,約有2473戶,現有總人數約7876人,里民以上班族及家庭代工居多。本里位於十九甲地區之南方,頭汴坑溪與大里溪之交會處,轄內有立仁路、立新街、立新二街、立仁一路、立仁四路、立元路、甲堤南路及立仁橋、立元一橋、立善橋為本里之主要聯外要道。

本里立仁四路以西,為擴大草湖區區段徵收計劃,區內規劃有立德社區公園、健康公園、停車場、托兒所、立德活動中心、十九甲派出所及十九甲消防分隊等公共設施完善,讓本里里民享有完善的社區休閒空間與品質,展現出欣欣向榮的氣息與活力,未來的美夢是可實現的。

 

 

新仁里沿革

 

 

新仁里與立仁里、立德里三里,日治時代就俗稱十九甲〈或過溪仔〉,日治時期係大屯郡大里庄番仔寮(一保)設保正一位,管理番仔寮,十九甲4、50戶,人口200餘人,設一位甲長管理十九甲,甲長職責在發通知單或口頭通知等等工作。一九四五年二戰後,番仔寮庄改為仁化村,十九甲設二鄰為14及15鄰,約於五十年十九甲改為三鄰為14、15、16鄰。

內新橋於六十三年初次完成,寬5.8公尺,雖然狹窄,車輛勉強可〈兩部一大一小車輛〉通行,有內新橋可通行,因此建商陸陸續續來建房屋,人口遽增,十九甲三鄰人口約有2000戶,7000多人,所以三鄰改為二村,分為新仁村及立仁村兩村,人口約為8000人,於七十一年六月分村,同時選村長及鄉民代表。

新仁里土地總面積0.5722平方公里,本里位在大里區東北方,東北部與太平區為鄰,西臨立仁里及立德里,與立仁路為界,南有頭汴坑溪與仁化里相望,北接太平區太平里與新仁路一段為界。

本〈新仁〉里目前有2600餘戶,人口8700餘人,是小型工商業區。

 

 

仁化里沿革

 

 

仁化里原名「番仔寮」,二戰後由首任村長林重先生,改名為仁化村。

民國八十二年大里鄉升格大里市,仁化村改為現在的仁化里。據傳說番仔寮原為平埔族的聚落而得名,嘉慶年間漢人由大里杙向東開墾,而成漢人的大聚落,少數的平埔族遷往「竹仔坑」山區中(現在的太平區黃竹里)。傳說平埔族人深夜會來村裡殺人,還把人頭掛在一棵番花樹上,這棵番花樹後來移植在文化公園內,樹齡已一百多年,枝葉茂盛,成為歷史之見證。二戰後仁化村的舊居住戶並不多,到了民國四十五年以後,臺灣工商業發達,仁化路的鞋廠林立,中國衣車等等數十家大企業,進駐仁化村,後來自全台各個族群都有遷入者,約佔全里百分之七十強的外來人口。

 

 

仁德里沿革

 

 

清領時期光緒十三年臺灣建省,本里屬藍興堡。仁德里舊名「番仔寮」,因靠近竹子坑山區,位於大里區東方,清領時期以前原為平埔族聚落一眉加臘社番,自埔里、國姓、竹子坑一帶,出入臺中盆地的要衝,當時原住民利用稻草和石板搭建草寮為屋,其後漢人逐漸向竹子坑山麓開發,並與平埔族人交易,交換已開墾的土地,平埔族人最後退到竹仔坑山區以東,少數更撤至埔里一帶,而平埔族人遷移後留下的許多草寮,漢人於是稱之為「番仔寮」。

番仔寮舊地名還包括:(一)三糖廓一在日治時代是種植甘蔗及製糖的重鎮,可分為上、中、下三廓,上廓在今仁德里成功二路附近、中廓仁化振坤宮右邊、下廓為秀才厝現仁慈街旁。(二)十九間菸寮。(三)秀才厝。

民國九十一年二月四日,由於人口過度密集而實施里鄰調整,並把仁化里重新劃分為仁化、仁德二里,仁德里取其「仁德教化」之意,以對照昔日原住民群集之地。

 

 

金城里沿革

 

 

金城里原屬塗城村下竹圍地區。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大里鄉人口逾17萬人,升格改制為大里市金城里,本里面積為0.7008平方公里,分為45個鄰,戶數約3350戶,現有人口數約12486人,本里介於塗城路與大里區之主要交通動脈,中興路相接處;東邊為塗城里,南邊為瑞城里,西邊為東湖里,北邊為仁化里。里民民風純樸、善良、勤奮,展現地方有活力、多元化的社區形態與欣欣向榮之景象。

 

 

瑞城里沿革

 

 

瑞城里於民國七十一年由塗城里劃出,“瑞城”在取名之初,原本取名“銀城”,但是鄉民代表會認為此名不妥,所以經由當地耆老、士紳及地方人士再三考慮後,訂名為『瑞城』,取其〔祥瑞〕的意思,為當地帶來和諧、安詳。

早期瑞城里的聚落可分為四個部分:頂竹圍、下竹圍、大埤尾與逢甲新村。頂竹圍在塗城國小附近,下竹圍在瑞和宮一帶,大埤尾則靠近現今大里第三公墓、瑞城百姓公廟,逢甲新村現有三十多年歷史。目前瑞城里較繁榮的地區集中於塗城路與成功路一帶,形成新的聚落分佈。

瑞城里是咱溪南地區中心點,交通要道有塗城路、美群路、成功路、瑞城一街及中興路,里民到臺中市區,除自備交通工具外,尚有臺中客運啣接本里對外交通,由於交通四通八達,除了瑞城國小外,幼兒教育學校特別興旺,近年來人口激增,商業大廈林立,發展迅速,里民大多從事工商及服務業,經濟狀況以小康居多。

相信【瑞城里】在咱全體里民共同勤奮努力之下,未來必定是一個祥和快樂,前景必定無可限量。

 

 

塗城里沿革

 

 

塗城里面積1.777平方公里,約2790戶、9650人,位於大里區之東南方,南為霧峰區,以草湖溪為界。

本里於清領時期稱「土城」,日治時代即稱「塗城庄」,後因人口的成長分別於民國六十五年及七十一年整編劃出金城里與瑞城里。里區域內有塗城路、仁化路二條主要道路通過,居民純樸善良,社區多元化,是一個多采多姿,充滿活力的好地方。

 

 

健民里沿革

 

 

健民里位於草湖溪上游,為一個竹林茂密的坑谷,因其深山中出產全台獨一無二的山筍(又名皇帝筍或殺頭筍),故名為「竹仔坑」,其範圍包括健民里及太平區(黃竹坑),這邊的人通常叫健民里為竹仔坑口。健民里這個名字是二戰後才改的,當時村名都是三個字,政府規定要改為二個字,於是當時的村長劉森林先生取「這裡的每個村民身體很強壯」(粗勇)之意,而命名為「健民」。

本里係屬「農業型」的社會型態,里民多以務農為生,位於大里最東方,面積約三平方公里,南以銀聯、銀聯二橋與霧峰區為鄰,北以鳳凰橋與太平區為鄰,聚居草湖溪上游,依山傍水,山明水秀,民風淳樸,健民里農產以龍眼、荔枝產量為最多,次為香蕉、鳳梨及製糖甘蔗等,製糖甘蔗多為糖廠地所生產,但部份已興建成為「國民住宅」,人口因而急遽增加,促進了地方的繁榮,使本里漸漸形成一個農業與工業結合的一個新興社區,農業與工業相互輝映,相信在咱全體里民共同努力下,更能營造溫馨、美好的家園,使本里更趨欣欣向榮。

 

 

東湖里沿革

 

 

日治時代,東湖、西湖兩里合稱為「草湖」,最早的應該稱為「草凹」,是因為此地被大里溪、草湖溪包圍,地勢較為低窪,加以茅草叢生之故。由於「凹」字的閩南語發音和「湖」相似,因而漸漸被叫做「草湖」,於二戰後草湖劃分為東湖、西湖。

本里位於大里區南端,北臨大元里,西與西湖里相接,東與金城里、瑞城里,南接霧峰區、泉水巷與草湖路一帶,是草湖地區最早開發及人口聚集之處,而現在人口最密集、最繁榮之處,則集中在中興路沿線,在中興路未開闢之前,都是利用草湖路到臺中市區,現在則以中興路為主要的連外道路;轄內共36鄰,面積一.三九四九平方公里,地理環境極佳,早期民眾均以務農起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風樸實,勤苦耐勞,然而隨著工商業的發達,逐漸演變成工商業與農業並存的型態。

本地文教機構林立,如青年中學、公立圖書館與托兒所、私立東揚文教機構與東南托兒所、光仁托兒所、佑順托兒所等,本里亦設有夜間巡守隊,維護里民財產治安,本地特產草湖芋冰亦頗負盛名。

 

 

西湖里沿革

 

 

本里北鄰大里區大元里,南與霧峰區四德里相交,西鄰霧峰區五福里,東與大里區東湖里為鄰,被草湖溪與大里溪圍繞,位處大里區溪南〈大里溪以南〉最低窪處,最西邊,故曰〝西湖〞。

里內總人口數不足4000人〈僅比夏田里多〉土地面積僅次健民里。居民多數信奉道、佛教,故庄內大小廟宇超過20間,其中土地公廟〈福德正神〉多達5處,可謂兵多將廣,財源廣進。

民國八十五年以前,多數里民以農養家〈種植菸草〉,是為典型農村社區,民風樸實,之後時代在變,思維也改變,如今農舍林立,里內大小工廠N次方成長,彷彿處身在工業區內,利弊、公道自在人心。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便民服務,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19-07-11
  • 發布日期: 2019-02-19
  • 發布單位: 臺中市大里區公所
  • 點閱次數: 55838